70

肿瘤标志物——检验报告里的“侦察兵”,别让它误导你

2025-09-01发布 次浏览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不少人在检测报告中看到项肿瘤标志物升高,便心生恐慌,认为自己得了肿瘤。事实上,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等同于患有肿瘤。这也让不少人对肿瘤标志物的可靠性产生疑问:肿瘤标志物到底靠不靠谱?

823317d4-0ef4-44b9-882d-8e81f8d04841.png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

答案非常明确:肿瘤标志物是靠谱的,但不能盲目迷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肿瘤标志物,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根据国家卫健委《常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和质量管理》(WS/T459-2018),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 TM)是指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产生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可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

具体来说,肿瘤标志物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表达产物等,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体液、细胞或组织中,可通过生物化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检测。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125、CA19-9等等 ,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种类的癌症。例如,CEA与胃肠道肿瘤、肺癌相关;AFP是肝癌筛查的重要指标;CA125常用于卵巢癌监测;CA19-9则在胰腺癌、胆管癌的诊断中具有关键意义。

image.png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

二、肿瘤标志物的正确使用

1.高危人群早期筛查
对于有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接触致癌物,或是患有乙肝、肝硬化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定期检测特定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早期发现率。

2.辅助诊断与鉴别诊断

肿瘤标志物可协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患癌可能,缩小排查范围,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例如,CA125升高时结合盆腔超声,能辅助判断卵巢包块性质;CA19-9升高提示胰腺癌风险,需进一步通过增强CT或MRI确诊。

3.疗效监测与预后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标志物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化疗后CEA下降提示结直肠癌治疗有效;术后AFP呈倍增趋势时应警惕肝癌复发,需提前干预。有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定期监测CEA,可提前6-8个月发现复发。

4.复发预警与动态管理

已治愈的癌症患者,定期检测标志物有助于早期发现复发迹象。例如,乳腺癌患者术后监测CA15-3连续上升,应进一步排查骨转移;前列腺癌患者术后PSA升高可能提示生化复发,需及时治疗。中国抗癌协会建议,癌症康复期患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相关标志物。

5.联合检测提升敏感性

单一肿瘤标志物参考价值有限,临床通常推存多指标联合检测,并配合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以提高癌症检出率。

三、肿瘤标志物的局限性

尽管肿瘤标志物在癌症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但其应用也存在一定局限。

1.特异性不高

多种非肿瘤疾病和生理状态都也可导致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例如:

·  月经期、妊娠阶段或患有盆腔炎症,可能导致CA125升高

·  胆道梗阻、炎性肠病、或者长期吸烟,可能使CEA升高

·  肝硬化、胰腺炎、胆道疾病患者,CA19-9可能出现升高

·  血液标本抽取不畅或未及时送检导致标本溶血,会引起NSE异常升高

因此,不可仅因肿瘤标志物升高就确诊癌症。

2.敏感性有限

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肿瘤标志物能100%检出相应肿瘤。以CEA为例,其对结直肠癌的敏感性约50-70%(CEA升高)。这意味着近半数患者即便到晚期,CEA仍可能处于正常范围。

3.假阴性现象常见

不同患者、不同类型的肿瘤分泌标志物的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有些肿瘤根本不分泌或分泌极少量标志物,因此血液可能始终正常。

四、肿瘤标志物异常怎么办?

1. 关注指标动态变化

单次轻度超标不代表患癌,但如果持续显著升高,应及时就医。一般来说,良性病变导致的指标升高,通常是短暂的,且数值多小于参考范围上限的2倍;而癌症往往表现为持续上升,且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的5–10倍。需注意,正常范围可能因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品牌略有差异,应以报告单上的参考范围为准。

2. 重复检测排除干扰

为排除实验误差和生理性波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通常建议在2–4周后复查。

3. 联合检查进一步确认

若复查后指标仍有异常,需配合医生进行联合检查,包括CT、B超、MRI等影像检查,胃肠镜、支气管镜等内镜检查,必要时还需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

请记住:肿瘤标志物是“侦察兵”,而非“最终判决书”。

总而言之,肿瘤标志物虽不能作为确诊癌症的唯一依据,但它在癌症的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疗效评估及复发检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既不能盲目迷信,也不该完全忽视。坚持定期体检,结合自身情况关注肿瘤标志物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才能真正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作者:刘国雄

编辑:杜乔乔

初审:张瀚文  审核:邓金林、党好

上一篇:【合理用药宣传知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冬季用药管理


下一篇:肠道最爱和最怕的食物清单,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