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精神分裂症是以行为、意志、情感以及思维等方面的变化为主要临床特征,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病因主要为多基因遗传、多因素协同作用而引起。精神分裂症多为慢性复发性病程,表现为间断性发作或持续性病程,首次发作患者中,经过有效的治疗,75%的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但后续出现反复发作或恶化概率较高。目前认为,影响本病预后的关键点在于发病后5年内是否进行规范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因为即使病情波动,也较少进一步损伤精神功能。因此,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就应尽快制定长期疾病管理规划。积极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一者在急性发作期选择快速起效的药物控制病情,二者为防止病情的复发进行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不同时期治疗的具体目标不同,急性期重点在预防伤害,控制异常行为,降低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如激越、攻击等,阴性症状如低落、退缩等及情感症状的严重性,寻找导致急性发作发生的可能因素;维持期的关键在于维持症状持续缓解,降低复发率,促进患者功能水平的持续改善;两期共同的目标是避免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最终改善预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控制病情之后,多走入家庭或社区管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疾病的恢复和预后。然而,笔者发现不少家庭护理中存在许多误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康复,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的认识误区:
1、督促服药
误区:有的家属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患者缺乏自知力或缺乏毅力,或者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病人”角色,认为长期服药就意味着自己永远有病,从而采取否认或回避态度,出现自行减药、停药或不规律服药。
结果:出现病情反复。
措施:家属应认识到患者长期维持服药的重要性,每天督促服药,可减少复发率。
2、药物管理
误区:由患者自己买药,自己保管。
后果:患者在缓解期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面对职业、家庭、社会中挫折,特别对疾病本身的恐惧产生的心理应激,会使患者产生悲观绝望,尤其在出院一年内自杀率较高,还有疾病的反复也会导致自杀,而服大量抗精神病药为其较常见的自杀方式。
措施:药物由家人专门管理。
3、劳动训练及生活自理
误区:有的家属往往误认为精神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需要休息和照顾。不让患者从事任何劳动。有的残留阴性症状的患者以躯体不适为借口,家人更是百般呵护,事事包办,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后果:加重患者的惰性,使阴性症状迁延不愈,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加快了衰退进程;由于患者无所事事,整日幻想,生活及思维完全脱离现实,继而幻觉再现、妄想复燃、病情复发。 措施:鼓励病人生活自理、自力更生,多做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参加职业劳动。
4、社会交往
误区:由于目前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及逃避行为,家属也认为让患者避开外界刺激,减少心理应激,有利于病情稳定,便听任患者闭门不出,或者为了防止患者的冲动攻击破坏行为,限制患者外出。
后果:促使患者与社会隔绝,导致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加快精神衰退进程,促使病情复发。
措施: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同时向周围的人们宣传精神疾病知识,以获取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5、情感护理
误区及后果:有的家属认为,精神病主要是由于精神刺激引起的,所以对病人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放纵其不良行为及无理取闹。因而丧失是非分辨能力,削弱了自我控制力, 或认为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众不同”,从而使其自卑自责、自暴自弃。有的家属认为病人拖累家庭,使家人丢尽脸面、受尽歧视,从而对病人采取另一种相反的极端态度,对病人厌恶、 敌视,甚至辱骂、讥讽、嫌弃、虐待、恶意攻击,使其自卑自责、自暴自弃,甚至悲观绝望发生自杀,或攻击破坏、伤人毁物,或病情反复、迁延不愈。
措施:关心而不溺爱,鼓励而不放纵,培养患者“自尊、自重、自强、自立、自爱”的意识。
6、过度关注躯体情况
误区:有的家属误认为精神病是由于营养缺乏、身体虚弱引起,整日问寒问暖、问头问脚,并且“食补”、“药补”没完没了。
后果:患者易接受不良暗示,诱发体感不适等类神经症症状;过度意识到自己的“病人”身份,产生自卑或依赖心理,以“体弱”或“有病”为借口,逃避劳动,生活自理及社会功能下降。
措施:有意“忽视”躯体情况,必要时可到医院进行适当检查,以排除药物副作用或躯体疾病。
7、求医行为
误区: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往往对疾病认识不够,或者由于 “否认”或“回避”的心理防御机制,不愿求治,或出院后不愿随访。
后果:康复期病人不复诊虽然可避免“病人角色”的负面影响,但弊大于利;降低服药依从性;未能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缺乏医生的心理支持和辅导,使患者的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疏通,易引起病情反复。
措施:遵照医嘱,陪同或鼓励患者定期随访。
[参考文献]
[1]张春熙,任晓晖,杨先梅,范箬馨,王艳,李怡玲,江洪军,刘元元,刘祥.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4(3):608-613.DOI:10.12182/20230560202.
[2]林阿珠.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护理误区及措施[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2):168.DOI:10.3969/j.issn.1002-2600.2003.02.137.
[3] 罗小年.走出精神分裂症认识误区[J].中国卫生人才,2009,(8):74-75.
[4]金晓超,周英凤,施忠英,李丽.精神分裂症社会心理干预临床实践指南的系统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24,39(1):52-58.DOI:10.16821/j.cnki.hsjx.2024.01.010.
[5]杨蔚蔚,房茂胜,李彪,向东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及与服药信念、社会功能、精神状态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2):168-172.DOI:10.13342/j.cnki.cjhp.2023.02.002.
作者:任燕霞
编辑:杜乔乔
初审:张瀚文 审核:邓金林、吴林林
下一篇:别小看骨质疏松,可能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