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理解与关爱:精神心理疾病

2025-04-10发布 次浏览 来源:重症精神一科

由于社会偏见、认知不足或病耻感,许多人对精神心理疾病存在误解,甚至忽视其严重性。事实上,精神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需要科学认知、及时干预和有效治疗。本文将从精神心理疾病的定义、常见类型、成因、症状、治疗及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科普,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并关爱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精神心理疾病?

精神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又称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是指由于生物、心理或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大脑功能异常,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显著紊乱,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精神心理疾病并非“性格软弱”或“意志力不足”的表现,而是一种真实的健康问题,需要医学干预。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10亿人受到精神心理疾病的影响,抑郁症和焦虑症是最常见的类型。

二、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类型

1. 抑郁症(Depression)。主要表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疲劳、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责、注意力下降,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念头。误区:很多人误以为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2. 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包括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社交焦虑症等。主要表现:过度担忧、心悸、出汗、颤抖、回避社交场合等。

3.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表现为情绪极端波动,包括抑郁期和躁狂期(情绪异常高涨、冲动行为)。

4.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以幻觉(如幻听)、妄想、思维混乱、社交退缩为主要特征。

5. 强迫症(OCD)。反复出现强迫思维(如害怕污染)和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

6.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由于经历重大创伤(如战争、灾难、暴力事件)后,出现闪回、噩梦、情绪麻木等症状。

三、精神心理疾病的成因

精神心理疾病并非单一原因导致,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生物学因素

遗传:家族史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大脑化学物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异常。

脑结构或功能异常:某些脑区(如前额叶、杏仁核)功能失调。

2. 心理因素:长期压力、童年创伤、消极思维模式等。

3. 社会环境因素,比如社会孤立、经济困难、家庭矛盾、职场压力等。

四、如何识别精神心理疾病?

早期识别有助于及时干预。以下是一些常见警示信号:

1.情绪变化:长期情绪低落、易怒、焦虑。

2.行为改变:社交退缩、兴趣丧失、睡眠或饮食异常。

3.认知问题: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决策困难。

4.身体症状:不明原因的头疼、胃痛、疲劳。

5.极端想法:如自杀念头或自残行为。

注意:如果上述症状持续2周以上并影响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帮助。

五、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方式

精神心理疾病是可以治疗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调整负面思维和行为模式。

人际关系疗法(IPT):改善社交关系,缓解抑郁。

正念疗法:通过冥想等方式减轻焦虑。

2.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抗焦虑药、情绪稳定剂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健康饮食、减少酒精和咖啡因摄入。

4. 社会支持

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陪伴至关重要。

加入支持小组,减少病耻感。

六、如何帮助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

1. 消除偏见,正确认识

精神疾病不是“矫情”或“脆弱”,而是真实的健康问题。

2. 倾听与陪伴

避免说“振作一点”之类的话,而是倾听他们的感受。

3. 鼓励就医

-帮助患者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4. 提供支持

协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一起运动、规律作息。

七、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预防胜于治疗,以下方法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

1. 管理压力: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瑜伽。

2. 保持社交:与亲友保持联系,避免孤立。

3. 培养兴趣爱好:阅读、绘画、音乐等可以缓解情绪。

4.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5. 寻求帮助:当感到难以应对时,及时咨询心理专业人士。

精神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一样,需要科学对待。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正在逐步提高,但我们仍需努力减少偏见,倡导关爱与支持。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经历心理困扰,请记住:寻求帮助是勇敢的表现,心理健康同样值得重视。“心理健康不是终点,而是一段旅程,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精神心理疾病,并学会如何关爱自己和他人。  



作者:宋辉

编辑:杜乔乔

审核:邓金林

上一篇:大内科第九党支部组织儿科增设爱心图书角


下一篇:八旬老人“蛇缠腰”苦不堪言,多学科精准施治效果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