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三医心内小卫士封堵“暗流”,守护血液循环

2025-04-09发布 次浏览 来源:介入诊疗中心

近日,李女士因“偶发心累 心慌”来我院就诊,完善心脏彩超检查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经心血管内科团队会诊反复讨论和患者沟通并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后决定为患者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手术在介入诊疗中心开展,在局部麻醉下操作,患者全程清醒,痛苦较小。全程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

手术医生唐波、沈松林、童健文默契配合,在对患者施行局麻并皮肤消毒后,术中用Seldinger技术,用刀片尖挑开穿刺点处皮肤仅仅约2mm小口,选择合适的含针芯穿刺针对患者双侧的股动脉、股静脉分别进行穿刺,拔出针芯后立即插入导丝并退出穿刺针,通过导丝引入扩张鞘管及猪尾巴造影导管进入主动脉时,快速注入造影剂。X线电影下清晰可见,造影剂从主动脉经未闭的动脉导管向肺动脉分流,形成"喷射征",该患者导管的形态为主动脉端粗、肺动脉端细的漏斗型。

微信图片_20250406113101.jpg

微信图片_20250406113007.jpg

  利用介入诊疗中心的大型C臂对动脉导管定量测量:精确测量导管直径及长度、主动脉端至肺动脉端距离,为封堵器尺寸的选择提供科学精准的依据。

  医生再在动脉侧送入导丝,静脉侧顺血管通路放入VER建立静脉侧通道,送入抓捕器抓捕主动脉侧通路的导丝,建立主动脉-肺动脉之间的动脉-静脉轨道。顺轨道将VER通过未闭的动脉导管,释放封堵器。封堵后重复造影确认: 封堵器完全覆盖导管开口,无造影剂渗漏,无残余分流。封堵器的腰完全卡在导管最窄处,盘片紧贴主动脉/肺动脉壁。以确保封堵器的释放成功。肺动脉显影延迟,主动脉弓形态恢复,介入术取得圆满成功。

微信图片_20250406112953.jpg 

动脉导管是胎儿期连接主动脉与肺动脉的正常血管,一端起于肺动脉主干分叉处或左肺动脉近端,另一端紧邻左锁骨下动脉的下方。一般新生儿在出生2 - 3周后,动脉导管自行闭合,形成动脉韧带。如出生一年动脉导管仍未闭合,即为动脉导管未闭,它是最常见的心外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据悉,动脉导管未闭多见于女性,男女发病比率为1∶2~3,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 - 15%。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在健康检查时才被发现。重者常见症状有劳累后心悸、气急、乏力,易患呼吸道感染和发育不良。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诊治,随着病情发展,晚期可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会发展成为艾森曼格综合征,出现差异性紫绀。


作者:白京仪

编辑:杜乔乔

审核:邓金林

上一篇:“性”福生活力不从心,警惕勃起障碍的背后隐形推手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一篇:大内科第九党支部组织儿科增设爱心图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