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清晨,当母亲捧着报纸凑近窗边,反复调整角度却仍嘟囔“字又模糊了”;当父亲开车时,对向车灯亮起的瞬间,他下意识放慢车速,眉头紧紧蹙起——您是否以为,这只是岁月留下的“老花”痕迹?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想告诉您:这些看似寻常的不便,或许是白内障正悄悄向我们发出的信号。今天,带大家走进白内障的世界,解开疑惑,也传递一份面对眼病的从容。
白内障不是“长了异物”,而是眼球里的“镜头”老了、浊了
我们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相机,而晶状体,便是这台相机里最核心的“镜头”。它原本清澈,光线穿过时毫无阻碍,稳稳地将外界的景象聚焦在视网膜上——于是我们能看清花瓣上的纹路,能读懂书本里的故事,能在晚归时认出家门口等候的亲人。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颗“镜头”会慢慢发生改变。晶状体里的蛋白质会逐渐变性、聚集,让原本通透的它变得浑浊。当这层“浑浊”越来越厚,光线便难以顺利穿透,我们眼前的世界也随之蒙上了一层薄纱:看东西像隔了层毛玻璃,色彩不再鲜亮,连熟悉的人脸都变得模糊不清。这,就是白内障。它不是眼睛里“长了不该有的东西”,而是陪伴我们多年的“镜头”,在岁月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悄悄老化了。
谁会被白内障悄悄“盯上”?
提起白内障,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这是老年人的病”,可在临床中,我见过太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患者。他们的故事,也让我更清楚白内障的“偏爱”。年龄,的确是白内障最主要的“催化剂”。当我们的父母、祖辈迈入60岁,晶状体的老化速度会明显加快——就像机器用久了零件会磨损,晶状体的“透明度”也会逐年下降。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内障;而到了80岁,几乎每个人的晶状体都或多或少有了浑浊的痕迹。
糖尿病患者:长期波动的血糖,会不断侵蚀晶状体的结构,加速浑浊,让“早发性白内障”找上门来。
户外工作者:工地工人、农民、民警——常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却常常忽略了对眼睛的保护。紫外线就像看不见的“小刻刀”,日复一日地损伤着晶状体的细胞,让白内障的发生风险比常人高出2-3倍。
戴着眼镜的高度近视者:近视度数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者,他们的眼球结构比普通人更特殊,晶状体承受的压力也更大。就像长期被拉伸的橡皮筋,更容易提前失去弹性、变得浑浊,从而出现“早发性白内障”。
需要长期用药的特殊患者:有些朋友因为风湿免疫病、严重皮肤病,不得不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还有些人因为眼疾,长期滴含激素的眼药水——这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悄悄“伤害”晶状体,诱发“激素性白内障”。
白内障,真的不用“等熟了再做”
误区1:“听说滴眼药水能治白内障,先买几瓶试试”
每次遇到这样的患者,我都会耐心解释:目前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一种眼药水能让已经浑浊的晶状体重新变得透明。那些宣称“能治愈白内障”的广告,大多是抓住了人们“怕手术”的心理。浑浊的晶状体,也不会因为滴了眼药水就恢复清澈。与其花冤枉钱、耽误时间,不如尽早到医院检查,听从医生的建议。
误区2:“老一辈说白内障要‘熟了’——完全看不见了才能做手术”
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误区,也是最让我揪心的一点。过去,由于手术技术有限,医生需要等晶状体完全硬化、变得像“熟鸡蛋黄”一样,才能顺利取出。可现在,我们采用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早已今非昔比:手术切口只有2-3毫米,就像在眼睛上“扎了一根细针”,通过超声波将浑浊的晶状体打碎、吸除,再植入人工晶状体——整个过程只需10-15分钟。
如果还抱着“等熟了再做”的想法,反而会增加风险:浑浊的晶状体可能会引发青光眼,导致眼压急剧升高,出现剧烈眼痛、头痛,甚至永久失明;而且晶状体越硬,手术难度越大,术后恢复时间也越长。曾有位患者,坚持“等熟了”,结果白内障引发了急性青光眼,不仅忍受了剧烈的疼痛,还因为眼压过高损伤了视神经,即使后来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也没能恢复到理想状态。所以请记住:只要视力下降影响到了正常生活——比如做饭时看不清调料瓶上的字,过马路时看不清红绿灯,就可以考虑手术了。
误区3:“都70多岁了,做手术太危险,不如就这样算了”
去年,我为一位82岁的老奶奶做了白内障手术,术前她因为看不清,连自己喜欢的刺绣都放弃了,走路还需要家人搀扶。手术当天,她紧张得攥着衣角,可当术后拆开纱布,她看到窗外的树叶在风中摇晃,突然哭了:“我以为这辈子再也看不清这些了。”
事实上,现在的白内障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只要老人没有严重的心脏病、脑梗等基础病,能配合医生躺在手术台上10分钟,大多能安全完成手术。而且对老年人来说,清晰的视力远比想象中重要:它能让他们独立吃饭、穿衣,减少跌倒、骨折的风险;能让他们和家人视频时看清对方的笑脸,重新找回生活的尊严。所以别让“年龄”成为阻碍,及时手术,才能让晚年生活更有质量。
白内障能“防”吗?这4件小事,藏着保护眼睛的大智慧
很多人会问:“白内障能完全避免吗?”说实话,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老化是自然规律,就像我们的头发会变白、皮肤会有皱纹一样,难以完全阻止。但通过一些简单的小事,我们能延缓晶状体浑浊的速度,让“清晰”更持久。
1. 出门时,给眼睛“戴个帽子”
紫外线是晶状体的“隐形杀手”,尤其是在夏天的正午、雪地、海边,紫外线强度会大幅增加。这时候,一副合格的太阳镜就像给眼睛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记得选择标注“UV400”的太阳镜,它能阻挡99%以上的紫外线。其实保护眼睛不用刻意,出门时随手戴上太阳镜,就是最简单的守护。
2. 控制好血糖、血压,给眼睛“减减负”
我们的眼睛和全身血管息息相关,血糖、血压不稳定,不仅会影响心脏、肾脏,还会伤害晶状体和视网膜。糖尿病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吃药、打针,避免血糖像“过山车”一样波动;高血压患者也要按时服药,控制好血压,减少血管病变对眼睛的影响。就像我们要呵护好自己的身体,眼睛才能跟着健康。
3. 做危险动作时,给眼睛“穿件铠甲”
从事球类运动(比如篮球、足球)、工地工作、实验室操作时,一定要戴防护眼镜。眼睛很脆弱,一点小小的撞击都可能造成终身伤害,所以在可能有危险的场景,别嫌麻烦,戴上防护眼镜,就是对眼睛最大的负责。
4. 定期查眼睛,给眼睛“做个体检”
很多人只有在眼睛不舒服时才会去医院,可白内障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视力模糊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检查、晶状体检查。就像我们每年要做全身体检一样,眼睛也需要定期“体检”,才能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从医多年,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白内障陷入焦虑:有人担心手术风险,有人害怕术后恢复不好,有人甚至因为看不清而变得自卑、孤僻。但每次看到他们术后拆开纱布,眼里重新绽放出光亮,我都想告诉大家:白内障并不可怕,它是目前唯一可治愈的致盲性眼病。手术没有想象中痛苦,大多数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看清东西;恢复也没有那么复杂,只要遵医嘱滴眼药水、避免揉眼睛,很快就能回归正常生活。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里的老人,视力正在慢慢模糊;如果你对白内障还有疑问,别犹豫,及时到正规医院眼科就诊。
作者:罗姣
编辑:杜乔乔
初审:张瀚文 审核:邓金林、张新
下一篇:心身疾病一科开展患者噎食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