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通过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它还有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别名——“断骨热”,形象地描述了患者极度严重的骨关节和肌肉疼痛症状。
登革热病毒的“档案”
· 真身: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 DENV)。
· 家族: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与乙型脑炎病毒、黄热病病毒、寨卡病毒是“亲戚”。
· 分型:共有4种血清型,即DENV-1、DENV-2、DENV-3和DENV-4。这四种类型都能致病,但感染其中一型康复后,通常只对该型别产生持久免疫力,仍可能感染其他型别。二次感染不同型别的登革病毒时,引发重症登革热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传播途径:蚊子是“罪魁祸首”
登革热不会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它的传播需要一个关键媒介——蚊子。
· 主要媒介:雌性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其次是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又称亚洲虎蚊)。
· 传播过程:
1. 蚊子叮咬了感染登革热的患者或隐性感染者。
2. 病毒在蚊子体内经过8-12天的增殖。
3. 这只带毒的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就将病毒注入人体,导致感染。
· 蚊子习性:伊蚊喜欢在清洁的静水中产卵(如屋内外积水的水缸、花瓶、轮胎、树洞等),其活动高峰通常在清晨和黄昏。
感染后的症状:从轻微到危及生命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3-14天。症状因人而异,约有75%的感染者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典型登革热(“流感样”症状)主要表现包括:
1. 突发高热: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40℃,持续2-7天。
2. 剧烈疼痛:严重的头痛、眼球后痛、肌肉痛、关节痛(这也是“断骨热”名称的由来)。
3. 皮疹:发病后第3-6天,面部和四肢可能出现充血性皮疹或针尖样出血点。
4.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乏力等。
重症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是登革热最危险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二次感染时。关键预警信号多出现在退烧前后,需要极度警惕:
· 严重腹痛、持续呕吐
· 出血倾向: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咳血、便血等
· 呼吸困难
· 烦躁不安、昏睡或抽搐
· 血浆渗漏:导致胸腔积液、腹水
· 休克:表现为四肢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
重症登革热是致命的,一旦出现上述任何预警信号,应立即就医!
治疗与预防:无特效药,预防是关键
1. 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登革病毒的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原则是对症支持治疗。
· 轻型患者:多休息、多喝水、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非常重要:避免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它们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 重症患者:必须立即住院治疗,通过及时补液、输血、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抢救措施,死亡率可降至1%以下。
2. 预防:保护自己,消灭蚊虫是应对登革热最有效、最经济的策略。
· 个人防护:
· 在登革热流行区,穿着长袖衣裤。
· 使用有效的驱蚊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
· 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
· 清除蚊虫孳生地(核心措施):
· “无积水,无蚊虫,无登革热”。定期检查并清理家中及周围的积水容器。
· 清洗花瓶、水缸、花盆底盘。
· 将闲置的盆、罐、轮胎等倒置或妥善存放。
· 给水生植物定期换水,或在水面铺上一层细沙。
· 社区行动:支持政府和社区组织的灭蚊和喷药杀虫行动。
总而言之,登革热是一种严重的蚊媒传染病,其重症病例可危及生命。了解其传播方式、识别重症预警信号至关重要。目前尚无特效药,因此预防蚊虫叮咬和清除蚊虫孳生地是保护自己和家人最有力的武器。如果生活在流行区或前往流行区旅行,出现突发高热和疼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
作者:曾华军
编辑:杜乔乔
初审:张瀚文 审核:邓金林、党好
上一篇:喜报! 绵阳三医院神经外科护理论文在中华护理学会会议上交流汇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