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不起眼的鼠药,致命的出血危机

2025-06-24发布 次浏览 来源:血液科

近日,一名62岁老年女性因不明原因口腔内出血、皮下血肿就诊于市三医院血液科,患者自述没有特殊药物及毒物接触史,也没有特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史,但院外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经血液科医生一系列检查发现患者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明显降低,怀疑抗凝血灭鼠药中毒,送检毒物检测后揪出最终凶手:溴鼠隆。两日后患者家属因出血于血液科就诊,完善检查亦提示抗凝血灭鼠药中毒。在经过血液科医疗团队治疗后患者及家属好转出院。住院期间反复询问患者毒物接触史,患者才提及家中近期有存放灭鼠药情况。然而在血液科因出血就诊治疗的患者中,抗凝血灭鼠药中毒占了不少的一部分。这些的病例背后,是抗凝血灭鼠剂中毒导致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这类被称为“抗凝血灭鼠剂”的毒物,正悄然成为潜伏在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因素。

抗凝血灭鼠剂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慢性灭鼠药,其导致出血的特点在于延迟发作。接触后通常有3-7天无症状期,病情进展分为三个阶段:

1. 早期非特异性症状(中毒后72小时内)

恶心、呕吐、腹不不适等,易被误诊为胃肠炎。

2. 后期出血倾向(中毒后1-2周)

较轻的中毒:

皮肤黏膜出血可表现为皮肤瘀斑、鼻衄、口腔牙龈渗血、口腔血泡、结膜出血、血尿及黑便等。

较严重的中毒:

大面积出血,通常表现为内出血,肌肉关节腔血肿、持续性血尿患者占比较多,更严重的患者出现呼吸道出血(表现为咯血、窒息风险)、腹腔出血(表现为剧烈腹痛、低血容量休克)甚至颅内出血。


抗凝血灭鼠剂,可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呼吸道进入人体,进入后机体不能阻断已经活化的凝血因子发挥止血作用,但其通过双重机制破坏机体凝血功能:

1. 凝血因子合成阻断 

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环氧还原酶,阻断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依赖维生素K激活),致使体内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耗竭,从而导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

2. 毛细血管直接损伤

代谢产物亚苄基丙酮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加重出血。  

3. 长效蓄积特性

第二代抗凝灭鼠药半衰期长,代谢缓慢,具有亲脂性,吸收后在血液、肝脏、脂肪组织蓄积,半衰期数周或数月,高剂量半衰期更长。即使单次摄入,毒素也会持续释放,造成凝血功能障碍可长达2-3月,甚至更久。

表:凝血因子功能及灭鼠药影响靶点

凝血因子

主要功能

灭鼠药抑制效应

凝血因子Ⅱ  

凝血酶原→凝血酶

凝血酶生成减少   

凝血因子Ⅶ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PT显著延长

凝血因子Ⅸ  

内源性凝血途径关键酶   

APTT延长    

凝血因子Ⅹ

凝血共同途径核心因子  

凝血酶原复合物合成受阻

 

治疗策略:

1. 特效解毒剂:维生素K₁

起效时间:静脉滴注6小时PT开始改善,24小时显著恢复。

维持治疗:凝血功能恢复后改为肌注(每日2次),持续≥2个月防复发,部分患者肌注效果不理想,维持可选择静脉滴注。

治疗需要大剂量的维生素 K1 持续 3 个月或更长时间来治疗和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

2. 紧急支持治疗: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适用于活动性出血或INR>4的患者。

每次200-400ml,快速补充功能性凝血因子。与维生素K₁联用形成“短期替补+长期补充”策略。

3. 难治性出血的患者

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PCC):尤其适用于危及生命的出血如颅内出血等。

4.毒物清除

血浆置换:清除血浆中游离鼠药。

5.支持治疗

严重贫血时候输注红细胞支持。

6.规范监测及治疗

治疗后效果监测非常重要,可定期监测凝血酶原(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评估效果,个体化调整维生素K1治疗。规范的治愈率可达100%,但自行停药者复发率>30%。


怎样预防?

1. 高风险暴露途径

直接误食:儿童误认彩色鼠药颗粒为糖果。 

二次中毒:食用被毒死的猫狗或污染食品(如本案例中的患者可能系毒物污染食物)。

职业暴露:灭鼠作业者皮肤接触或吸入。

2. 防护

1)安全存放:鼠药锁入儿童不可触及的专用柜,远离食品。

2)警示包装:原包装保存,标贴醒目毒物标识。  

3)环境清理:及时清除死鼠,避免宠物、家禽误食。

4)食品防护: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路边肉食,或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家禽。

5)儿童及人群进行安全教育

6)公卫消杀过程中规范操作。


面对这类可预防的病例需谨记:  

1. 警惕不明原因的出血:必须排查毒物暴露史  

2. 疑似中毒立即送医,立即携带可疑毒物包装送医,为毒物检测争取黄金时间。

3. 向医生提供详细的暴露史,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4. 维生素K₁是特效解药,但需足量足疗程。


作者:张小艳

编辑:杜乔乔

初审:张瀚文  审核:邓金林、况小红


参考文献:

1.伋祥,乔莉.长效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研究进展[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21,14(04):339-342.

2.龙剑海,孙亚威,邱泽武.影响抗凝血杀鼠剂中毒患者维生素K1维持剂量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9(02):87-90.

3. Wu YF, Chang CS, Chung CY, Lin HY, Wang CC, Shen MC. Superwarfarin intoxication: hematuria is a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nt J Hematol. 2009 Sep;90(2):170-173.

4. 董建光,龙剑海,张鹏,等.抗凝血杀鼠剂中毒71例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07):593-597.

5.Chong YK, Mak TW. Superwarfarin (Long-Acting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 Poisoning: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Laboratory-Guided Clinical Management. Clin Biochem Rev. 2019 Nov;40(4):175-185. 

6.郑艾宜,唐时元,姚蓉.不明原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溴敌隆中毒的危险因素[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07):598-602.

7.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组,邵勉,薛明明,等.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碍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06):780-787.

8. King N, Tran MH. Long-Acting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 (Superwarfarin) Poisoning: A Review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Transfus Med Rev. 2015 Oct;29(4):250-8.

上一篇:疼痛科·脊柱外科科研小组:从萌芽到绽放,在CAOS舞台展现学术风采


下一篇: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离退休党委组织退休党员开展廉洁文化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