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患者人群数量庞大,通常仅有头晕或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长期不控制血压会对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如:脑出血,冠心病,心梗,脑梗,肾衰,心衰等。
据最新统计数据
中国目前约有2.45亿人患有高血压
其中难治性高血压占比10%左右
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而言 “有效控制”太难实现了
每天吃一把药物
都不能将血压控制下来
怎么办?那就手术!
微创手术能治疗高血压?是的!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蔡国才表示,目前微创介入手术已写入高血压治疗的医学指南之中,为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全新选择。
高血压的治疗需要从病因筛查入手,不同的病因对应着不同的治疗措施。在经过详细的病因筛查,并采取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后,如果血压仍难以控制,那么介入治疗方法或许是一个更为积极的选择。
手术实现降压:三大常见类型及治疗手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介入治疗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其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4%-15%。由于全球范围内对该病的筛查率不足1%,实际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可能更高。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心脑血管风险更高。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血压难以控制或波动较大,伴有低血钾等症状,且肾上腺CT检查常可发现肾上腺结节或肿瘤。其危害不仅源于血压升高,还与肾上腺自主分泌过多的醛固酮有关,而醛固酮对心脑血管的损害已被明确证实。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为多种亚型,总体可分为双侧病变和单侧病变。对于单侧病变患者,尤其是肾上腺静脉采血与肾上腺CT检查结果一致者,通过外科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后,血压有治愈的可能。而对于双侧病变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通过介入方法进行肾上腺无水乙醇治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该方法可显著降低醛固酮水平,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已被证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肾动脉狭窄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5%,也是较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类型。当高血压患者既往血压控制尚可,但突然出现血压控制不佳,或多次因不明原因的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时,需警惕肾动脉狭窄的可能性。肾动脉狭窄主要通过肾动脉超声、肾动脉增强CT或肾动脉造影确诊,其中后两种检查方法更为准确。若确诊为重度肾动脉狭窄,除了血压难以控制外,还可能影响肾脏功能。此时,可考虑进行肾动脉介入治疗,通过球囊扩张或植入肾动脉支架解除狭窄,从而实现血压的平稳控制。
难治性高血压或药物不耐受高血压患者的RDN(经皮去肾神经术)
RDN在2023年正式在美国批准用于未被控制的高血压的辅助治疗,2024年进入中国,目前RDN的方式主要有射频消融和超声消融,通过去除肾动脉周围的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从而降低血压。射频和超声RDN均已被证实安全有效,其有效率(治疗后诊室收缩压降低10mmHg,动态收缩压降低5mmHg)约70%,主要用于难治性高血压或高血压药物不耐受的患者。
介入治疗的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和难治性高血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这三种较为常见的高血压类型,均属于高心脑血管风险人群。如果在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难以控制血压的情况下,且明确属于上述高血压类型,患者可考虑接受介入治疗。然而,我们不能过于夸大介入治疗的疗效。首先,介入治疗的最佳适应症是在尽可能寻找高血压病因的前提下,针对血压控制不佳患者的一种选择;其次,介入治疗多数情况下是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而不是完全替代降压药物;第三,即便接受了介入治疗,高血压患者仍需进行终身管理。患者应在尽可能避免不良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规律服药,日常监测血压,以减少高血压对身体的潜在危害。若不良生活方式未得到改善,即使接受了介入手术,血压也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最终仍难以避免相关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出现。
如何测量血压?
在血压波动大以及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的时候还要密切监测血压水平。
✅ 可以选用经过定期校对的正规厂家的上臂袖带式电子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 每天测血压2-3次,每次测量血压前要平静休息10分钟。测量时可以左右手交替测量,然后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此次血压的记录值。
✅ 记录血压的同时还需要记录心率情况,复诊时带给专科医生作为参考。
四大误区延误治疗时机
“即便高血压的科普话题已经老生常谈,但仍有不少的疑问和误区广泛存在于市民之中。”蔡国才说,不少患者因错误观念延误治疗时机。
误区一:低压高无害
无论收缩压(高压)还是舒张压(低压)升高,其危害性是相同的。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是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二者其中之一或均升高,即可确诊为高血压。因此,切勿因“低压高点没关系”的侥幸心理而延误治疗。
误区二:早吃药伤身
长期规范用药不仅不会损伤肝肾,反而能有效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免受损害。研究表明,高压每降低5mmHg,可使心脑血管事件风险降低10%。然而,许多年轻患者常陷入“能拖就拖”的心理误区,直到出现蛋白尿、心室肥厚等并发症才就医,但此时靶器官损伤往往难以逆转。
误区三: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控制。患者自行停药或减药会导致血压再次升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定期服药。
误区四:仅凭自我感觉调整治疗方案
有些患者凭借自我感觉来判断血压的高低,认为没有症状就可以不用服药或减少药物。实际上,高血压的损害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血管和心脏的损害却在持续进行。定期的血压监测比自我感觉更准确地反映血压控制情况,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血压测量并调整治疗方案。
这些误区都可能导致高血压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遵循医生的指导,科学、规范地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胥红娟
编辑:杜乔乔
初审:张瀚文 审核:邓金林、蔡国才
上一篇:中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恒一行到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参观交流